如何管控孩子手机 宝宝两岁多,老爱看手机怎么办呢?该怎么控制?

[更新]
·
·
分类:行业
3352 阅读

如何管控孩子手机

宝宝两岁多,老爱看手机怎么办呢?该怎么控制?

宝宝两岁多,老爱看手机怎么办呢?该怎么控制?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看手机,无非就是看动画片,视频或者游戏,放下手机,用绘本,益智玩具如拼图等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对新鲜事物有好奇心,所以挑一些好玩的绘本,比如立体翻翻书,拼图,积木,乐高等,陪孩子玩,将孩子的注意力从手机转到这些上面来。

如今科技越来越发达,电子产品也是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现在的孩子是出生在电子时代,从玩具开始就都与电子有关。不过,最吸引孩子的还是手机,因为手机能满足孩子各种需求。但是大家都知道宝宝看手机是没有好处的。我们今天要来说一说2岁宝宝看手机怎么办?
1、规定玩手机的时间:长时间看手机对眼睛是非常不好的,因此规定玩耍时间是非常有必要的。
2、家长在孩子面前尽量不要看手机:家长是宝宝的第一任老师,只要家长做好了榜样,宝宝自然就会效仿。
3、家长多陪孩子玩游戏:在家的时候,宝宝们经常会乱翻东西, 每当这个时候,不要去阻止孩子,其实翻东西是玩,也是宝宝每天的活动。家长最好能陪宝宝一起玩游戏。
4、多带孩子出去走走:孩子去外面可以接触其他的不同的人,对孩子的智力及语言发展都是很有益处的。既能增长见识也能交到新的朋友。
5、用心关爱孩子:每个孩子都是需要被爱的,他们是能够感受到爱的。只要宝宝爱的人在身边,他们就会感觉到安全,就不会在虚拟的世界里寻找心灵的安慰。

学生可不可以带智能手机进入学校?

谢谢邀请!
手机是肯定不能带入学校的,中小学更不可以。
第一,影响学习。现在的智能手机就像是一台微型电脑一样,什么内容都可以通过手机找到,游戏是学生的最痴迷的东西,所以玩物丧志就是指这些。
第二,交流障碍。现在人与人之间都通过手机,低头族就是指这些,手机进学校,学生就可以互相私下联系,容易脱离学校管理,引发不可控制的事情
虽然手机是柄双刃剑,但对于学生来说,克制力不强,影响坏的概率较大,所以应该组织学生带入学校,更不可能带入教室。

小学家长应该怎样管理管理自己的小孩?

要谈“管理”先谈“分工”,在校教育,以知识传授为主,集体规范和社会操行的培养为辅;那么家庭教育就不该越俎代庖的以辅导孩子课业为先,而是该以培养孩子个人能力、自身性格和正确的社会观、价值意识为主,配合老师督催孩子笔头及软性作业在其能力范围内的独立、优质完成为辅。
那么撇开在校教育不谈,仅谈家庭教育:
父母对子女的管理首先应该体现在“自我认知”的培养上,这点不单单对孩子,对父母也是首要,认清自己的教育工作定位,认清孩子的学习水平定位,从而自身能明确该完成和完善的“子女教育内容”,不盲目、不攀比,仅仅让孩子自己跟自己比,再在孩子能力所及的范围内逐步提高其追求。这次考试是不是都不会才错?是不是能得到的分都得到了?这是关键,有不该丢的分就是你没做到最好,下次多考三分回来,争取更好不过分吧……从而帮助孩子一点点提升自我认知,从被动到主动地建立起正确、可行、合适、清晰的目标感。
其次是“独立意思”的培养,起床是自己的事,到点吃饭是自己的事,收拾房间是自己的事……从生活上明确自己的事该自己做,从而引申到学习,要交的、要检查的、不会检查的所有作业都是自己的作业、自己的事,那就该自己主动、独立地完成。爸妈可以帮助你、提点你,这题不会是这个条件没看出关键点,那就叫你再读,意识到了却不会切入、读不懂,那就跟你讲解,该做的我们做了,你就是想不明白,那我们没办法了,明天请你自己找老师问明白,毕竟这是你自己的作业,不是爸爸妈妈的,我们现在就帮你招呼老师告诉她这题你不会,明天跟你讲,我们都不觉得丢脸,“不懂就问”你又有什么可不好意思的。
再者就是“条理性、规划能力”的培养,收拾房间时,爸妈十分钟就好了,你为什么要弄一个小时还一团糟,东西太多放不下,那行,站旁边看我们怎么弄的,自己想,都是两只手,为什么我能摆进去,你不行,真是“唯手熟尔”还是你没想过像搭积木一样摆东西。等孩子生活上建立起了良好的调理性,那他逻辑能力也基本建立了,接着就是引导孩子把这份收拾房间的逻辑带入学习,数学想考好,那计算不错是前提,你想明白了,又有明确想考好的目标感,那么自然以后不算错就是追求,熟能生巧,有这份心了,才会不算错。
这三大点培养起来,孩子不论生活还是学习,良好的性格基础就塑造的差不多了,那么能力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最关键孩子也不会再觉得学习累和没有意义了。
然后就是孩子正确的社会关和价值意识的培养了。
这是父母为人正不正、合不合群最直观的体现,因为这完全就是被环境熏陶出来的,说句白话,孩子觉得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在集体中充当什么角色,考好的目的是为了自我满足或者物质奖励还是单纯炫耀,这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形成或者改观的,是他从出生起就耳濡目染从身边看会、听会、学会的。
所以父母先要想清楚自己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看清楚自己是不是这样的人,最后再问问自己,愿不愿意为了孩子,双方一起向成为这样的人而努力、而改变。
以上大方向明了并管理执行到位,剩余种种小细节的具体把控(像合适朋友的甄别与选择、兴趣课的重视程度等)就成为不了问题了,因为此时孩子已经认可了父母的管理,从按照要求去做变成了“你说的对,我愿意听,愿意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