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美育如何塑造自己人生 大学德育,智育,美育,体育代表啥?

[更新]
·
·
分类:行业
1257 阅读

通过美育如何塑造自己人生

大学德育,智育,美育,体育代表啥?

大学德育,智育,美育,体育代表啥?

简述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之间的关系。
  答:
①联系:审美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同属于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它们既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是一种相互推动的辨证关系;   
②区别:智育是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人的求真能力为目的;德育是以锤炼人的道德品质,培养人的求善意志为指归;体育是以强化人的体能,培养人的健壮体魄为宗旨;而美育是通过对人内在情感的直接感染,调动起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谐运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人的塑造,以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为何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它是以陶冶情感、培养情操为特征,以生动形象为手段提高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一种教有形式。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恩格斯把美育称为关于美学方面的教育,它既是美学的,又是教育的,是审美与教育的结合。因此,美育具有美的基本特征。美的认识和实践与科学的认识和实践的不同之处,最根本的有两点美的形象和美的情感。它要通过一切美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观、陶养学生的审关体验、发展学生的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与此同时,促进市美主体用美的规律塑造自身。
美育的特征
1.情感激励性
审美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本质特征,在于美感教育。情感本来广泛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活动之中,在道德中,在宗教信仰中,在认识活动中都有情感的作用存在。但是这些情感与美感相比,又有各自的特点。道德情感出于内心的责和对社会的责任心,宗教情感出于对神的信仰和虔诚,认识情感服务于科学认知,而美的情感则出于对美好事物的愉悦和陶醉。这表明无论是出于道德的,出于宗教的还是出于认识的情感都出于合功利、合法则的被动强迫状态,只有出于美的情感才是自由的、愉悦的。这种超越于功利,超越于迷信,超越于逻辑法则的美好情感有极大的感染力和激励作用。
2.认知形象性
美育是以生动鲜明的形象为手段对学生的认知与情感产生影响的,美有的这一特点与美本身的特点密切有关。美,不论是现实美,还是艺术美,都表现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因为美的事物都是具体可感的个别形象,他们以其鲜明生动的形象(由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形式因素构成)诉诸人的感官,影响人的情感。那么,美的形象与科学认识的形象有无差别呢?我们认为具有美育价值的形象,是具有情感感染力的形象,是让人产生各种美感(优美感、壮美感、谐美感)的生动、具体的形象。它不同于科学认知中的图解知识的形象。
3.意志自由性
美育是受教育者处在愉快、自由的状态中受到的教育,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无论人们在欣赏还是在创造美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个体的意志自由性席勒把审美活动称作“游戏”。他所谓的“游戏”是与强迫”相对立的。他认为人只有在游戏时,才感觉不到自然和理性的强迫要求,才是自由的、活的形象,才能成为美。他强调:“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也オ完全是人。”因此,审美的自由性是个体获得和谐发展的重要标志。尽管在席勒那里,审美活动是逃避现实的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但他揭示了审美活动中意志自由的重要性。它表明任何强迫的、枯燥乏味的艺术教育是无法跨人审美殿堂的。审美的意志自由性还表现在创造美的过程中。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黄河来自青藏高原上巴颜喀拉山脉北蔍,东去人海。它怎么会直上银河,奔牵牛织女家呢?这正是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对黄河滔滔水势形象进行的审美“自由”创造。再如王维的画《雪中芭蕉》。谁都知道,芭蕉为南方热带植物,雪为北国寒天特有的景致,两者同时并存于一个空间中,无论怎么说也是反规律、反逻辑和非科学的,然而,人们并不指责这幅画是非科学的,甚至还费赏这幅画的创新和富有表现力,妙悟其寓意一作者借雪之茫茫一片与蕉心之内空,来表现某种朦庞的虚空情感,创作的心灵何等的自由?费尔巴哈说:“如果你对于音乐没有欣赏力,没有感情,那么你听到的最美的音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美育的基本任务。那么审美能力的内是什么呢?有 乐,也像是听到耳边吹过的风,或者脚下流过的水一样,”不会产生美的体验。因学者认为,市美能力就是对美的体验能力,它包括审美感受、事美直觉、审美联想我:审美想象和市美评价。多数观点认为,学生的审美能力主要体现为感受美、理解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我们认为,如果说感受美是对美的感知、联想、想象的话,那么理解美就是对美的理性把握,对美的评价。而审美直觉是审美主体经过审美体验的积累,对美对象产生的独特的、直接的审美体验。这在艺术家身上表现得特别突出。莫奈作为“伦敦紫雾的发现者”对雾有着独特的审美体验。正如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晴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但是,学生的审美能力仅着眼于审美体验的内化过程是不够的,也是难以评价的。审美能力应该包括学生对美的表现这一外化过程,主要是指对美的体现与创作。因此,审美能力是指体验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1.体验美的能力审美主体对美的体验是以审美感知为基础,通过审美联想、审美想象、审美评价得到发展,最终产生独特的审美直觉。
(1)审美感知是审美体验的开始。黑格尔认为,审美主体“通过常在注意的听觉和视觉,把现实世界丰富多彩的图形印入心灵里”。美感是和听觉、视觉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离开听觉、视觉,是不能设想的。这是因为视觉和听觉较之嗅、味、触等感觉更高级一些。视觉和听觉离审美对象距离较远,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超越生理的需求而对对象进行高级的精神上的观照,从而产生有距离的美感瑞士美学家布洛认为:“美,没有距离的间隔就不可能成立。”相比之下,嗅、味、触等感觉则是较低级化的。
(2)审美联想是审美体验的发展。联想是由事物唤起的记忆,联想是经验与经验的呼应。审美联想是同审美体验有关的审美经验的回忆,尤其是审美的情感体验。它由审美感知而来,又进一步成为审美想象的基础。审美联想与一般联想一样,也可分为类比联想与对比联想两种。所谓类比联想是由经验之间的相似性引起的联想,它包括时空的接近性和性质的相近性。杜丽娘的伤春之感,让黛玉感叹自己的 是听到”只为你如花美,似水流年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佳句。 身世,不免伤心落泪。每当人们经过“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西湖,就会想起苏轼“欲对比联想是由经验之间相反的特点而引起的联想。
(3)审美想象是审美体验的深化。审美想象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感知、审美联想的基础上,经过对原有审美经验的加工、改造,创造出一种新的形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审美主体可以超越现实、超越科学法则,而进入完全自由的审美创造境界。如描写庐山瀑布壮观景色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形容楼高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倾诉哀怨之情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等等
(4)审美评价是审美体验的理性升华。为了培养学生鉴赏美和评价美的能力,就需要给学生一些有关美学和艺术欣赏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标准,学会对生活和艺术中的美与丑、高尚与低级、文明与野蛮作出正确的评价。当然,审美体验中的理性因素不同于抽象的逻辑判断,它离不开具体的感情和形象,并与形象感受、情感体验紧密结合在一起,它对审美对象的评价往往难以用明确的逻辑语言概括出来,而是把感情和鉴赏结合在一起。2.表现美的能力 如果体验美对学生来说是内化过程的话,那么,表现美就是对美的外化。
而学生对美的外化能力是与其体验美的能力密不可分的。在学生时代,体验美的能力显得更为重要。但是,这并不表明人们可以忽略学生表现美的能力。学生表现美的能力主要包括对美的体现与创造。
所谓体现美,主要是指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言语、行为表达自己的审美观点,做到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环境美等要求。所谓创造美,就是指学生在艺术活动中,把自身的审美体验,经过艺术加工,通过艺术作品加以表达的过程。正因为有了这些,所以我们国家才要大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