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站天线的输入阻抗为多少 阻抗匹配器的天线阻抗?

[更新]
·
·
分类:行业
4495 阅读

基站天线的输入阻抗为多少

基站天线的输入阻抗为多少 阻抗匹配器的天线阻抗?

计算天线输入阻抗?

阻抗匹配器的天线阻抗?

设参考阻抗Z0=50ohm(微波射频测试仪标准阻抗为50ohm),S输入电压反射系数11Γ,Γ=(Zin - Z0) / (Zin Z0)代入你的阻抗,计算出来。S11=0.192442008 j0.00078258

阻隔匹配器的天线阻抗?

常用的天线阻抗,一般是VHF\\\\UHF多设计为50或75欧元的微波天线。短波天线非常复杂,大功率发射天线通常设计为600欧或300欧,200欧,适用于平衡馈线。但同轴电缆一般只有75欧元、50欧元和少数125欧元(高于125欧元太细,铜线损耗大,低于50欧元的芯线太粗,价格昂贵,坚硬)。因此,为方便与同轴电缆匹配,大部分天线设计为50欧元和75欧元。

为何大部分天线都是半波振子天线,半波振子天线的优缺点是什么?

的确,这是一个经典问题,半波阵是研究线天线的基础。

一是半波振子天线的方向图为“8”字形,无副瓣,在一般应用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二是半波振子处于输入端,电流为波腹点,输入阻抗为73。.1 42.5欧姆

通过一定的调节,很容易达到谐振,可以使输入阻抗为纯电阻,并且很容易与特性阻抗达到50欧姆。

馈电网络匹配

三是当长度超过半波长时,线上出现反相电流,使天线方向性下降,增益下降。

阻抗原理的天线匹配?

为了使发射天线与馈线相匹配,天线的输入阻抗应等于馈线的特性阻抗。为了使接收天线与接收器相匹配,天线的输入阻抗应等于负载阻抗的共邈复数。接收器通常具有实数阻抗。当天线的阻抗为复数时,需要使用匹配网络去除天线的电阻部分,使其电阻部分相等。

当天线与馈线匹配时,从发射机传输到天线或从天线传输到接收机的功率最大。此时馈线上不会出现反射波,反射系数等于零,驻波系数等于1。利用天线输入端的反射系数或驻波比的大小来衡量天线与馈线的匹配程度。对于发射天线,如果匹配不当,天线的辐射功率会降低,馈线上的损耗会增加,馈线的功率容量也会降低。在严重的情况下,发射机的频率会“牵引”,即振荡频率会发生变化。

对于对面天线,为了达到匹配状态,应该在所有反射的不连续点附近添加可以产生相反反射的匹配元件,使其相互抵消。天线的频带由这些元件的组合频带决定。

匹配方法

同时,天线阻抗还包括电阻和电阻成分。在大多数实际应用中,我们寻求的是纯阻性阻抗。(z=R),但这样的理想情况很难实现。例如,理论上,当真空达到谐振时,偶极子天线的阻抗为73Ω。然而,当发送到天线的信号频率不是谐振频率时,电抗成分(±jX)就出现了。当高于谐振频率时,天线具有感性电抗,阻抗为Z=R jX。类似地,当低于谐振频率时,天线带容电抗,阻抗为z=R-jX。另外,在靠近地表的空间中,阻力部分可能不是73Ω,而可能为30~130Ω的某一值。很明显,不管选择多少具有特性阻抗的同轴电缆,都很可能不合适。

在实际的无线电应用中,为了将一个复杂的负载(如天线)连接到一个纯阻源,最常见的情况是在负载和源之间构建一个匹配的网络。匹配网络的阻抗必须等于负载的复合阻抗的共邈。例如,如果负载阻抗是R jX,与网络相匹配的阻抗必须是R一jX;类似地,如果负载阻抗是R1。jX,与网络相匹配的阻抗必须是R jX。

发射机馈线与天线的连接方式?

方法如下

用剥线钳将户户通中间线两端剥开,直接一一对应地连接起来。

将相应的线插入接线的两个端口中,需要插入底部,以防止固定后脱线。

发射机馈线与天线的连接方式?

用尖嘴钳子按下接线的卡槽,直到压紧压实,否则无法接触甚至脱线。

将其他线条都这样连接后,用绝缘胶带缠绕固定剥口即可。

发射机馈线与天线的连接方式?

两种常规的天线与馈线连接的方法

1.天线的有源振子为半波折合振子(阻抗300Ω) 采用300连接馈线Ω扁平馈线时,其连接方式最为简单,即将馈线的两根导线分别连接到有源振子中间的开口处。如果采用75Ω同轴电缆作为连接馈线,其连接方式需将半波折合振子300Ω同轴电缆7575阻抗变换Ω匹配。采用载取1/2波长的同轴电缆制成u型变换器。先将1/2λ同轴电缆中间芯线的两端连接在半波折合振子天线的开口处,其外屏蔽网连接到主馈线的芯线连接到天线开口处的任何一端,屏蔽网连接到u形变换器的屏蔽网。

天线有源振子为半波振子(阻抗75)Ω) 当馈线采用300Ω扁平馈线时,需要进行阻抗变换,方法是用1/4波长的扁平馈线两根制成阻抗变换器。

微带式天线工作原理?

大多数微带天线只在介质基片的一侧有辐射单元,因此可以使用微带或同轴进行馈电。由于天线输入阻抗不等于通常的50欧姆传输线阻抗,因此需要匹配。匹配可以通过适当的馈电位置来实现。然而,馈电位置也影响辐射特性。此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磁耦合馈电已经出现。